最近百事可乐以7.05亿美元收购“好想你”旗下的“百草味”,让人想起当年很多曾被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的命运。中国品牌与外资品牌的相爱相杀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从90年代到现在,期间先是大批优质的民族品牌,因为企业对品牌意识的忽视,导致许多品牌被低价收购、粗暴运营,致使品牌价值受损;后有民族企业崛起,大手笔收购国外品牌,走向国际,民族品牌与外资品牌间的竞争与合作,类似于一场游戏,但是中间不变的是,企业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尤其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品牌主体逐渐由企业产品转向个人,品牌的塑造与推广将越来越受企业重视。
那些被外资玩坏的国产品牌
汉高收购孩儿面。孩儿面曾占据儿童护肤品市场中的南方市场“老大地位”,被德国汉高公司收购后,汉高吸纳了原孩儿面团队的部分成员,设立专项研发实验室,推出全新的孩儿面产品,并加大各种广告及展品的推介,实现了在南北方城市的各大卖场及商店全面铺货。但是现在的孩儿面风光不再,只能在一些超市偶尔看到它的身影。
欧莱雅收购美即。美即一直是面膜市场的“神话”,连续多年高居中国面膜市场占有率第一位。而当时的欧莱雅虽拥有很多产品线,在面膜市场却是一片空白,大手笔收购美即,不费精力就占据了中国面膜市场的大量份额。收购完成后,美即却出现业绩增长乏力、利润缩水的状况。
宝洁收购熊猫。“熊猫”隶属的北京日化二厂与宝洁合资成立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随后“熊猫”即被雪藏。1999年,宝洁收购了“熊猫”所有资产,将合资公司更名为北京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力推旗下的汰渍、碧浪等产品,逐渐占领了熊猫的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洗涤市场流传着“南有白猫,北有熊猫”的说法。然而,经过一番收购又收回,被雪藏6年之久的“熊猫”已无力东山再起。现在的洗护市场上已难寻“熊猫”的踪迹。
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小护士于1992年开始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数据显示,2003年时刚被收购时的小护士品牌是中国第三大护肤品牌,其认知度高达99%,市场份额达4.6%。2003年12月11日,欧莱雅宣布收购小护士,这是欧莱雅集团作为世界第一大化妆品公司在中国的首次收购行为。十年之后,小护士品牌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卡尼尔,不过卡尼尔如今也已撤华。
德国科蒂收购丁家宜。在中国护肤产品市场,丁家宜防晒用品的市场占有率排第一、男士化妆品市场占有率排第二、洗面奶排第三、面膜排第四。2011年,丁家宜被法国香水巨头科蒂以4亿美元收购。被收购的丁家宜一度业绩下滑,最终退出中国市场。不料,2015年,原主人庄文阳又回购了丁家宜。如今,新丁家宜重启KA渠道,逐渐取得了效果,但要想回到昔日的辉煌,却已经不再那么容易。
庄臣收购美加净。美加净曾创造了中国的很多第一:第一支定型摩丝、第一支防晒霜、第一支定型护手霜。上世纪80年代,美加净可以说几乎是中国化妆品的代名词,被称为“中国化妆品”,市场占有率接近20%。但正是当年,其与庄臣合资,作价1200万元,之后美加净被束之高阁,销售收入由3亿元骤降至600万,这是当年很多被外资收购的中国品牌的普遍命运。
“小护士”、“美加净”、“沙市日化”……一个一个的本土品牌成为外资的囊中物以后,往往很难逃脱品牌被雪藏的命运。曾经被外国投资者选择的收购对象,几乎都是中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行为被称为“斩首收购”或“垄断式收购”。瞄准行业中的垄断企业,进行合资并掌握控股权,然后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况,迫使合资的中方撤出,外资达到控制垄断企业的目的,并在此之后“神奇地”使独资公司恢复盈利,这是外资在收购中资企业时的惯用手法。
品牌中国联盟主席艾丰说:“市场无国界,品牌有归属”。中国引入现代品牌营销理念的历史不过短短三十来年,本土品牌整体实力逐渐增强,但是还较弱是不争的事实。在与外资品牌博弈的过程中,中国品牌应该在品牌同质与差异之间寻找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使对弈的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灵层面有所区分。品牌的产品基本层面若属雷同无可厚非,但品牌感召力必须要有所区分,这样品牌的个性才能够凸显出来,从而影响消费者面对内外资品牌时的购买决策。
民族品牌好不容易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却在外资品牌冲击下举步维艰。一方面是因为外资品牌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雄厚的资金,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竞争对手暗中使坏的不正当竞争。除此之外,还要面对外资品牌的“价格战”和突发事件的“媒体战”。面对这种局面,民族品牌要崛起,除了差异化的概念,还要加强自身竞争力,努力塑造高附加值的品牌。在国际巨头加码中国的情况下,民族品牌要走出亮丽的风景,必须增强自身竞争力,加大对中高端品牌的开发,这样才能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盈利能力。